107只北京雨燕完成年度“体检”
107只北京雨燕完成年度“体检”
107只北京雨燕完成年度“体检”
雨燕在志愿者手中扇动翅膀(shāndòngchìbǎng)重归蓝天。
工作人员给(gěi)雨燕佩戴金属环并进行体检。 本报记者 吴镝摄
6月7日凌晨,在颐和园廓如亭,一年一度的雨燕(yǔyàn)体检启动。经过(jīngguò)5个小时紧张工作,本次环志共成功标记107只北京雨燕。
环志(huánzhì)工作从凌晨2点持续到早7点,在全国鸟类(niǎolèi)环志中心的指导下,北京(běijīng)市野生动物(yěshēngdòngwù)救护中心(北京市(běijīngshì)鸟类环志站)联合颐和园管理处、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,组织40余名鸟类工作者和环志志愿者参与。现场大家分工协作,为雨燕(yǔyàn)检查身体、测量数据、佩戴金属环、完成细致“体检”。记者观察到,现场非常安静(ānjìng),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自觉遵守静音规范,轻声慢步,尽量通过手势与眼神传递协作信号,降低对雨燕的干扰。
工作人员通过专业的布网方式(fāngshì),在不伤害雨燕的前提下进行捕捉(bǔzhuō)。随后,将捕获的雨燕迅速转移至测量(cèliáng)区域,由专业人员佩戴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统一发放、刻有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并(bìng)对雨燕的体重、体长(zhǎng)、头喙长、跗趾长等各项身体数据进行精准测量并详细记录。完成环志和相关数据采集后,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雨燕放飞。
历经5个小时的紧张作业,一只只完成(wánchéng)环志的雨燕在志愿者手中轻盈跃起,扇动翅膀重归蓝天,这场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的 “晨光(chénguāng)行动”成功落下帷幕(wéimù)。
本次环志共标记107只(zhǐ)北京雨燕,其中新环志个体33只,重捕到曾经标记过的雨燕74只。在(zài)重捕的雨燕中,有几只自首次环志以来已过去多年(duōnián),这充分表明北京雨燕具有较(jiào)高的回巢率,同时也反映出北京雨燕种群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持续繁衍。
环志工作紧张有序(yǒuxù)进行的同时,廓如亭外围的科普活动成为晨光中的生态课堂。北京雨燕知识展板吸引游客驻足(zhùzú),颐和园科普讲师生动(shēngdòng)讲述雨燕迁徙知识、环志科研意义。
据介绍,颐和园的廓(kuò)如亭是北京雨燕(yǔyàn)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(zhīyī)。为(wèi)最大程度保护雨燕繁殖和幼鸟成长,颐和园自2019年起对廓如亭实施封闭管理。亭体四周设置围栏,游客可在外部(wàibù)进行参观。这项举措的核心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噪音和活动干扰,为雨燕营造安静的栖息环境。
北京雨燕数量已超万只(zhǐ)
北京雨燕,作为极少数以(yǐ)“北京”命名的野生候鸟(hòuniǎo),不仅是北京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态文化(wénhuà)符号。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“妮妮”的原型,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,其保护工作(gōngzuò)一直备受(bèishòu)社会各界关注(guānzhù)。通过环志工作,可以研究北京雨燕的种群动态及迁徙规律等。北京雨燕每年春季从非洲南部出发,历经长达1.6万公里的艰苦(jiānkǔ)旅(lǚ)程,跨越(kuàyuè)两大洲,穿越沙漠、海洋与高山,最终在4月中旬抵达北京。它们在北京的古建筑、现代桥梁、仿古建筑等地筑巢、繁殖,待雏鸟长大,又在7月中旬踏上南迁之旅。
近年来,随着北京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(yǐjí)对北京雨燕(yǔyàn)保护力度的不断(bùduàn)加大,北京雨燕的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,适宜(shìyí)其筑巢的地点也日益增多。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,雨燕数量已超过一万只。(记者 代丽丽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